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离开药品价格谈效果并不客观
剑客
//www.auribault.com 2016-04-05 来源: 羊城晚报
分享到: 更多

  据媒体报道,2013年,百时美施贵宝公司停止了一款抗肝癌药物的全球试验,原因是它的药效不及对手,转而把这种名为“布立尼布”(Brivanib)的抗癌药许可权授予中国的一家初创企业。而中风治疗药物桂哌齐特(cinepazide)在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退出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国,原因是有报道说,服用该药会引起血液疾病,但2010年,它已成为中国的畅销药物。

  对此,网友的评论言辞异常激烈,大体就是指责某些部门失职不作为,抨击资本逐利太肮脏,担忧民众惨变小白鼠……

  民众的激烈反应,当在意料之中,其实就是民众对某些部门失职的痛恨、对资本逐利的戒备、对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之类的情绪化表现。然而,这样的表达,除了情绪宣泄之外,往往无助于真正问题的探讨和解决。

  回到药品上来,让我们先回答一个问题:一种疗效不如竞争对手的药品,一种因某些副反应在国外退出市场的药品,是不是就等于劣质药?

  治疗同一疾病,可能有多个种类的药品,其疗效各有千秋,副反应程度各异,适应人群亦常有不同,比如治疗细菌感染的抗生素,青霉素类可能导致严重的过敏反应,四环素类导致儿童牙齿发育异常,喹诺酮类(沙星类)会对儿童的骨骼发育造成影响,你能说其中哪个是劣质药品?

  同样,就头孢类抗生素而言,现在临床上常用的就有一代、二代和三代,理论上说,效果是三代强过二代,二代好于一代,但并不能因此得出一二代就是劣质药的结论,因为除了效果的区别之外,它们的价格也有显著差异。离开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谈效果,可能让我们误入歧途——奔驰与奔腾,奥迪与奥拓,它们的品质差异显而易见,但这并不意味着奔腾与奥拓就是劣质车,就不应该出现在市场上……

  评价一个药品的好坏,至少应该有三个维度:效果、副作用和价格。没有效果或者微乎其微,药品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副反应免不了,是药三分毒么,关键看副反应的程度及其发生几率。而价格,或者说性价比,在很多时候也会成为药品“好坏”的决定因素——再好的药,如果患者用不起,那也是扯淡……在高血压药物不断推陈出新的今天,“降压零号”之类“老掉牙”的药物依然有市场,架不住它便宜啊……

  中风治疗药物桂哌齐特(cinepazide)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退出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国,却在中国成为畅销药物,这并不意味着这是劣质药物的倾销——或许在中国人群中的副反应发生程度和几率比较低,抑或是比中国市场上同类药品有更好的性价比。就像回收的手机翻新之后,被销往下级市场,同样会受到很多消费者欢迎——虽然性能赶不上最新的机型,但有比没有好,或者比原来的好就行!

  而且,在临床上,老药甚至“禁药”新用也是常有的事,比如作为经典解热镇痛药的阿司匹林现在被广泛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因“海豹肢畸形儿”不良反应事件在上世纪60年代被停用的反应停(沙利度胺),后被批准用于控制瘤型麻风反应症、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和某些自身免疫系统疾病……

  笔者以为,与其对国外“淘汰”药品进入中国进行“道德”上的指摘,不如认真关注一下现实的问题——这类药物的生产是否符合规范,对中国患者会不会造成严重的副反应,价格是不是比原来便宜……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