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中工时评-正文
“两会时评”之六
中工时评:整治校园暴力需全社会共同行动
赵剑影
//www.auribault.com 2016-03-07 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 更多

  “我小时候也遇到过校园暴力,身上带5分钱、一毛钱,刚出校门,就被大孩子拦住要抢钱。”巩汉林委员说,每次看到网络上传播的校园暴力视频都特别痛心。更令人忧虑的是,这种视频通过手机、网络传播后,传递更多负能量,给青少年带来不良示范。(据人民政协网报道)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通过网络视频的传播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校园暴力,在学界也被叫做“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制,受害者遭受到欺凌,如果没有被及时发现,这种情况有可能会不断在校园内持续,危害到受害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甚至影响到今后的人格发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社会范围内,除受害学生家长外,大部分人对此“不当回事”,也没有引起各方的足够重视。

  事实上,校园暴力行为的恶劣影响往往不局限在受害者的学生时期,伤害的也不仅是受害者本身。对观望者、知情人、乃至施暴学生日后的人生经历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受害的学生往往在一生中留下难忘的阴影;施暴的学生从暴力行为中得到满足和快感,以后很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围观的学生对暴力行为视而不见、麻木不仁,有可能成为一个没有正义感、没有同情心的人。孩子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如果整个社会对校园暴力的认识不清、重视不够,将来极有可能付出更惨痛的代价。

  因此,校园暴力绝不是“小孩子之间的恶作剧”这么简单。从国外的一些案例来看,许多恶性刑事案件的罪犯,青少年时期均发生过欺凌或被欺凌的事件。由于心理问题没有及时解决,从而造成价值观扭曲和行为失范……由此,为了社会的长治久安,应该从人生的源头抓起,防患于未然,最大限度地清除校园暴力的不良影响,这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首先,家长和学校作为第一责任人,要对青少年的性格培养切实担负起责任。家长要经常与成长中的青少年沟通校内外的生活情况,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意识,教育孩子走正路、养正气。学校有义务在校园内消除欺凌事件,加强法制教育和美德教育,也要教育孩子认识到何种行为可以定性为暴力,哪些行为涉嫌犯罪,对一些恃强凌弱、以大欺小、以多欺少的行为有足够的惩罚措施。涉及到校内外勾结甚至形成涉黑团伙的,应及时借助辖区的治安力量来严厉打击,消除隐患。

  其次,涉及青少年的机构与企业,也应注意自己的产品是否会引起青少年价值观混乱。比如,一些影视作品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宣扬暴力的价值取向,这可能间接毒害到青少年。一些出版印刷制品为了追求影响力,吸引眼球,置作品的社会价值于不顾,细致描述乃至美化暴力、色情等不良行为,都不利于青少年在成长初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校园暴力不会随着经济发展而自动消除。要根绝校园暴力,必须在全社会凝聚共识,共同行动。自觉做到不提倡暴力行为,不传播暴力信息,暴力行为一经出现必须严厉惩罚,进而建立起一个法治昭彰、亲善友爱、和谐幸福的校园环境。

  (本栏目文章系中工网原创,网媒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中工网”,平面媒体如转载须经本网授权许可)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