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在义乌,寻找“真理的味道”

来源:新华社
2021-01-23 17:25:03

  从沪昆高速公路义乌段的“望道互通”出口驶离,驱车沿着山脚公路蜿蜒而上,便来到分水塘村。村里流传着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

  1920年的一个春夜,浙江义乌分水塘村一间久未修葺的柴屋,一个年轻人在煤油灯下奋笔疾书。

  母亲在屋外喊:你吃粽子要加红糖水,吃了吗?

  儿子应声答道:吃了吃了,甜极了。

  谁知,当母亲进来收拾碗筷时,却发现儿子嘴里满是墨汁,红糖却一点儿也没动。

  原来,儿子竟然是蘸着墨汁吃掉了粽子!

  这位把墨汁当红糖吃掉的人叫陈望道,他翻译的册子叫《共产党宣言》。墨汁为什么那样甜?原来,真理也是有味道的,甚至比红糖更甜。

  作为《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该书于1920年8月在上海出版,初版1000册一销而光。从此,这本小册子在中国不断传播,影响了一批为寻找中国未来而奔走的中国共产党人。

  分水塘村一度鲜为人知,但其所属地义乌,如今以小商品之都闻名于世。近年来,当地对陈望道故居进行了整体修缮,并还原了陈望道在柴屋译书的场景。2018年以来,依托红色资源,义乌在当地打造了一条长达13公里的道路——“望道信仰线”,作为义乌十条美丽乡村精品线之一。

  53岁的村民陈华仙从2011年开始,就在陈望道故居担任管理员。前些年偶有游客来访,她便承担起了义务讲解工作。

  “我爷爷是跟陈望道一起长大的伙伴,在我小时候爷爷就经常跟我说起陈望道当年的故事。但直到我做了讲解员,才真正了解陈望道,他对真理的追求和救国救民的初心让我很佩服。”陈华仙说。

  如今,讲解过程中游客提出的问题,陈华仙都能对答如流。她翻开角落的留言簿对记者说:“这些年来瞻仰陈望道故居的人越来越多,很多单位都来这里上党课。”

  以前分水塘村只有一家代销店,随着来瞻仰观光的游客不断增多,现在不仅有了农家乐和小饭馆,还开起了望道邮局、进口商品直销中心、麻糖手工作坊、非遗木刻版画工作室等,2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分水塘村党支部书记陈仕杰告诉记者,就这么一个小山村,如今一半多的村民成了生意人。他们有的在距离分水塘村20多公里外的义乌国际商贸城拥有自己的店铺,有的则在当地开办了企业。

  从摇着拨浪鼓、走街串巷进行“鸡毛换糖”,到马路市场、钢棚市场几代摆摊经营,改革开放以来,资源贫瘠的义乌逐渐发展成为全球著名的小商品集散中心。

  百年前,在义乌闭塞的小山村里,一位满怀救国理想的年轻人,把马克思主义的火种引进了中国。而现今,并行于“望道信仰线”行驶的中欧班列(义乌),也让分水塘这个小山村与全世界的联系再度变得紧密。

  2014年11月18日,中欧班列(义乌)——“义新欧”从义乌西站始发,途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等国家,历时21天,最终抵达西班牙首都马德里。这条全长1.3万公里的中欧班列铁路线,打开了义乌和欧洲经贸往来的新通道。

  “从前的需要,只限于国货就够了;如今却要求国外的生产品。从前只株守一乡一国,如今却也讲求各国国民的交际和互助。”时光走过百年,重读陈望道的翻译,让今天的我们更真切体会到:马克思是对的,真理的味道是甜的。

  意大利的饼干、捷克的水晶杯、土耳其的花生油、巴基斯坦的毛巾……“义新欧”进口商品直销中心位于分水塘村核心区的古街上,占地约100平方米,村民和游客在这里可直接“海淘”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源头货。

  “直销中心虽然国外产品很多,但卖得最好的还是跟陈望道有关的原创设计产品。”店员陈丹感慨地说。

  打卡红色足迹|真理,在这里追寻

  记者:赵悦、许舜达

  海报设计:徐乐静 袁莹

  版画作者:张利明

责任编辑:郑鑫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
    公众号

  • 中工网微博
    公众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立即下载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