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统筹推进教育改革

来源:南方日报
2021-03-30 08:41:32

  原标题: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统筹推进教育改革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要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

  高质量教育体系即教育体系的高质量,除了指教育体系各个子体系及其诸方面的高质量外,更强调和突出整个教育体系的高质量。整个教育体系的高质量有赖于各个高质量的教育子体系及其诸方面的有机衔接、相互协调,这便是教育体系的系统性。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应从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出发,把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系统性作为寻求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的基本依据和主要出发点。作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核心和关键,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系统性可从多维度或多方面来认识,这些维度或方面既表征了当前深化我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亟须攻坚克难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方向和突破口。

  大中小幼教育衔接

  大中小幼教育衔接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成效的衔接与统一。

  大中小学德育衔接。从教育纵向系统而言,百年树人的德育,其长效性和持续性的本质特性,决定了德育衔接的重要性,一个人的良好品德养成,有赖于学校教育各阶段,德育相互关联、相互协调,尤其是相互衔接的共同努力。而现状是各级各类德育目标、德育内容缺乏衔接,甚至出现难易度的倒挂,这显然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也就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还有德育过程与方法过于单一或同一,单一或同一并不是衔接。各个教育阶段的差异性不仅提出了衔接的必须,也更能突出衔接的功效。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从纵向教育体系来说,人的成长是一个持续过程,像接力赛跑一样,要取得优异成绩,就要求从每一棒的跑到交接棒都要做到最佳和顺畅。因此,作为培养人成长的教育无疑应是一个相互衔接的整体,也就是在教育的每一个阶段都必须相互衔接、瞻前顾后,而不是一个各行其是的分割型样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也是如此,需要教育的各个阶段协同努力。“钱学森之问”实际上问的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它不仅是问教育的某个阶段如高等教育,更是问整个中国教育体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起点在发现和选拔,然后在教育的各个阶段进行系统化培养,这就需要从纵向的教育体系上建立协同育人机制。特别需要加强大学与基础教育的关联,不仅仅是高考,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早期、前期的培养过程中就应该高度重视。从2020年开始实施的“强基计划”,就是在瞄准怎样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选拔与培养。

  构建普职融通的人才培养立交桥

  教育体系可概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个子体系,这一概分使职业教育从中国教育体系的一种层次,逐步成为独立的类型,旨在形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行不悖、相互贯通的两个子体系。但是现实中贯通不够,也不易,尽管在理论和政策上我们一直在致力搭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然而在实际上此桥并不贯通。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促使中国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成为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基础和显著表征;另一方面要解决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因各自相对独立和并行而立出现的分隔问题。因此,如何促使普职融通,是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的关键,也是教育充分发掘每个人的潜能、帮助每个人成为社会有用之才的关键。

  产教融合、科教融合

  从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直接为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看待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通过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通过科教融合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如果将高校分类发展具体到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就体现了一种分类,也就是产教融合是应用型的技术创新,科教融合是研究型的科学创新。而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深化,就是要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定位于创新湾区、科技湾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亟待以系统化思维促使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其中大学、政府、市场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必不可少。

  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

  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德智体美劳诸育不仅要并举,更需要融合。

  课程思政如何更加有效?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本身就意味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即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长期以来我们在学生价值观培养方面往往跟专业、学科知识的学习是分离的,如何使其与学科专业有机衔接,而不是生硬植入,就涉及在教学过程中系统化思维的运用。

  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比如大学里的“双创”教育、“挑战杯”竞赛、创造性劳动教育等这些实践活动或环节,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即提升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过去学校实践活动或环节所着眼的是理论知识应用实践或是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现在要上升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的关系

  上世纪90年代,对教育现代化与教育信息化关系的认识,认为教育信息化即是教育现代化,这一时期教育现代化的标准也就是教育信息化的标准。本世纪初,对教育现代化与教育信息化关系的认识,是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但教育信息化是作为外在力量来带动教育现代化。2006年以后对教育现代化与教育信息化关系的认识,是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到现在,对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关系的认识,是技术赋能教育现代化,其中一个重要意蕴在于技术从外在的加持到内在的赋能,也就是教育信息化要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内在力量,而不是外在于教育现代化的一种力量。

  中国特色与世界水平的一致性

  中国特色与世界水平的内在关联是寻求中国特色与世界水平一致性的前提和基础。第一,中国特色表征世界水平。即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国教育现代化要着力实现从后发外生型向先发内生型的深刻转型,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创新发展之路,同时在建设世界水平的高质量教育体系过程中又要避免用中国特色简单定义世界水平。第二,中国特色成就世界水平。即要使我们教育的制度优势、治理优势真正转化为教育治理的效能,最终成就世界水平的高质量教育。

  推进教育评价改革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及科学的“三观”即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和选人用人观,都体现了系统化思维。比如,虽然“管办评分离”政策的着眼点无疑是对的,但政府管、学校办、社会评这一政策取向,有意无意地使“评”外在于教育、外在于学校,致使大学内部评价被弱化、被异化、被外化。因此,要以系统化思维构建政府、教育机构、社会三者新型关系,建立“管办评”相对分离又有机统一的制度,寻求大学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的一致性。

  (卢晓中,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王铉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微信
    公众号

  • 中工网微博
    公众号

  • 中工网头条号

  • 中工网抖音号

  • 中工网快手号

  • 中工网百家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