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几个关键问题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21-03-25 10:30:15

  原标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几个关键问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我们将进入一个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在新发展阶段,要科学把握乡村振兴的历史方位,充分认识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牢牢锚定乡村振兴的关键问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奋力续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把握新发展阶段乡村振兴的历史方位

  21世纪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8年聚焦“三农”问题,党的十九大更是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将做好这项工作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赋予了其更加深刻的内涵。近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系列论述,推动乡村振兴全面起势和迅速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一是由绝对贫困进入相对贫困。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不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乡村振兴就无从谈起。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现了史无前例、最大规模、最快速度的减贫目标,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在“十三五”时期,我国累计有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这意味着,我国脱贫攻坚的重心将转向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从更深层次、更高标准、更全方面治理贫困问题,努力向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解决相对贫困,不仅是脱贫攻坚的历史性转折,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远景目标。相对贫困具有多维性、多元性、复杂性、隐蔽性等内在特征,比消除绝对贫困更为艰巨,将会成为长期困扰乡村振兴的重大政治社会问题。在新发展阶段,要牢牢抓住相对贫困的内涵特征,将解决相对贫困纳入乡村振兴的目标体系,统筹解决相对贫困和推进乡村振兴。

  二是由小康社会到全面现代化。小康社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概念,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新发展阶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朝着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阶段。尽管我们已经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这些不仅是制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风险挑战,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着力攻克的重点、难点、弱点和堵点。接下来,要统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将乡村振兴战略置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和远景目标中,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难题,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现代化短板。

  三是由开局良好到全面推进。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从战略部署、顶层设计到实践创新,都获得了快速发展,基本上构建了乡村振兴制度的“四梁八柱”,各地乡村振兴实践亮点纷呈,开局良好。建立了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领导机制,压实了地方党委(支部)书记抓乡村振兴的主体责任,并强化了绩效考核和监督;确立了规划先行、梯次推进的工作方略,中共中央审议通过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各地形成了上下衔接的地方规划;乡村振兴政策框架逐步健全,中央和相关部委先后出台了多项重要文件,推进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和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制度并轨;启动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一批重大标志性工程,夯实了农业农村各项基础。立足前期基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赋予了新发展阶段乡村振兴更为深刻、更加丰富、更具前瞻的政策内涵,具有问题针对性、战略引领性和目标联动性。

  锚定新发展阶段乡村振兴的关键问题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继续发展既有良好基础,也面临着一系列风险和挑战。站在新发展阶段的起点,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把握发展机遇、努力规避发展风险、牢牢扭住关键问题、加快补齐短板弱项,以系统观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第一,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入新发展阶段,绝对贫困已经成为历史,但相对贫困仍然存在。当前依然存在大量的贫困“边缘户”和低收入群体,全面小康社会还比较脆弱,巩固脱贫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任务艰巨。“十四五”期间,要将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全力以赴防止返贫,乘势而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方面,要科学处理好外部扶持和自力更生、特惠性和普惠性、短期效益和远景目标的关系,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促进政策的普惠性转化、为乡村振兴的长远目标打好基础。另一方面,要防止脱贫攻坚踩“急刹车”、防贫工作“保姆化”、政策执行“一刀切”、巩固和振兴“两张皮”等不良倾向,把握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统筹推进防止返贫和乡村振兴。同时,要抓好资金投入、扶贫政策、组织体系、扶贫产业等方面的有效衔接,优化资金使用结构、加快政策整合修订、调整扶贫工作队伍、管好扶贫项目资产,确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好局、起好步。

  第二,协调推进乡村振兴人才、土地和资金供给侧改革。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转型,高质量发展成为新发展阶段的关键主题。要深刻认识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贯彻落实好新发展理念,着眼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人才、土地、资金等关键要素的供给侧改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是优化乡村振兴的人才供给和配置。坚持“党管人才”的一贯原则,抓好基层党建和人才配置机制改革,通过选派党政机关人才、激活乡村存量人才、引进外部人才,破解乡村振兴人才短缺问题;以产业纳才、以待遇留才、以服务育才,让各类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二是加快推动农村“三块地”制度改革。围绕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机制;围绕解决非农产业的土地问题,深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实现同地同价、同地同权;围绕提高使用效率,推进宅基地流转改革,盘活闲置的宅基地资源,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三是拓宽乡村振兴的资金来源渠道。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稳步增加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和工商资本下乡参与乡村振兴;打通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破解乡村振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第三,奋力破除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难点和藩篱。进入新发展阶段,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乡村振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加快破除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藩篱。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地结合,不断打通市场配置资源的堵点,增强政府宏观调控的精准性,建设有为政府,打破经济内循环的制度壁垒。一方面,牢固树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市场经济理念,着力打破各类生产要素城乡流动的障碍,建立健全城乡统一、开放流动的要素市场;稳步降低要素流动成本,破除流动壁垒,让劳动力、资本、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另一方面,坚决贯彻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原则,更好地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在城乡融合中建设有为政府。根据城乡之间产业结构、地理空间、资源禀赋的差异,科学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以县域空间为载体,推进城镇化建设,将县域打造成城乡融合的重要场域,把县域建设成为连接市域社会和乡村社会的纽带;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补齐乡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夯实城乡融合的社会基础。

  (罗家为、谈慧娟,作者单位:中共江西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王铉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微信
    公众号

  • 中工网微博
    公众号

  • 中工网头条号

  • 中工网抖音号

  • 中工网快手号

  • 中工网百家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