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校外培训治理系列谈②

整治校外培训机构乱象需要创新治理方式

来源:人民政协报
2021-03-24 10:58:08

  原标题:校外培训治理系列谈②(引题)

  整治校外培训机构乱象需要创新治理方式(主题)

  开展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是党中央、国务院事关民生福祉和教育生态的一项重要决策。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全国政协医卫界、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讨论,我有幸在现场聆听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总书记对校外培训机构乱象的整治非常关注。2018年,在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统一部署下,全国上下共同努力,校外培训乱象得到有效的改观,初步形成了齐抓共管的态势,治理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标本兼治,共同营造良好教育生态

  校外培训机构乱象问题不单是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大量的校外培训既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也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和焦虑心态,究其原因是社会用人机制在教育领域的影响,从而表现为整个社会和家长的焦虑不安。因此,整治校外培训机构乱象问题要标本兼治。

  首先要“归因”。目前,各方对于校外培训的看法各不相同,有的以“洪水猛兽”论,有的以“刚需互补”论,莫衷一是。客观来讲,校外培训已经成为一种市场需求,这种需求中既有合理性的一面,也有非理性的一面,并且这种需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既有教育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只有正视这种市场需求,清晰思想认识,才能合理运用市场的手段去引导、规范,疏堵结合实现治理目标。

  其次是“制治”。以问题为导向,加强制度支撑,重点从场地安全、师资、教材、课程、资金等环节,堵住漏洞,实现可防可控的效果;以能力为保障,强化执法队伍建设,提升监管能力,补齐短板,实现管得了、管得住的效果;以技术为辅助,运用信息化手段,线上线下齐抓统管,从学生进门到授课过程实施全方位视控,并将审批、检查、处罚等各类信息,归集到统一平台,纳入信用监管体系,实现分类精准治理的效果。

  再次是“自治”。这个“自”既包括培训机构与行业,也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在机构的维度上,要增强校外培训机构的社会责任意识,引导机构诚信、规范办学,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共同维护健康良好的教育生态。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维度上,要加强家校联手,倡导家长理性消费,提升家长依法维权、合理维权意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最后才是“兼治”。从总体上来讲,校外培训是整个教育生态中的一环。因此,要秉承系统观念,把整个生态链串联起来,全链条贯彻好党的教育方针,从人才培养出发,统筹用人机制、考试招生、教育评价、教育教学等各领域改革,共同营造和维护良好教育生态。要实施整体推进策略,一方面学校要从立德树人出发,推动“减负”各项工作齐头并进,特别要控制校内考试的频度、难度,试题不超纲、不超标。另一方面社会要强化科学理性的用人机制,树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人成才的观念。同时引导社会教育理念认同,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科学监管,切实加强培训机构治理力度

  2018年以来的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通过专项行动,集中力量经过一段时间的全面摸排,摸清了机构底数,掌握了培训底情,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一些重大安全隐患得到了及时消除;二是开展“回头看”巩固成果,通过交叉核查、督查督导,对表销账,基本消除了无证无照经营、无资质开展培训、无序收退费等乱象;三是实施长效监管,以制度建设为支撑,形成了“政府统筹、部门协同、家校联动、网格监管、社会监督、协会自律”校外培训机构治理长效机制,规范监管实现常态化。

  虽然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离老百姓的期望和治理的目标还有不少差距。目前在基层具体监管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困难。

  一是立法相对滞后。实施行政许可和行政执法处罚都需要明确的法律依据,而目前《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尚未修订出台,校外培训机构审批监管的依据仅见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依据的效力存有不足,意见中的表述也相对模糊,一些规定与部门文件还存在“打架”情况,给基层在执行过程中带来较大困扰。

  二是监管精准性还不足。校外培训按不同口径可区分为多种类型,按对象可分为成人类和非成人类;按学段可分为面向中小学生、在园儿童或0-3岁;按培训内容可分为学科类、非学科类;按举办主体可分为内资类和外资类等等;各类机构准入标准难以统一,部门职责交叉重叠,按照国办《意见》实施全口径审批监管难度较大。

  三是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还有待提升。由于教育部门没有专门的执法队伍,执法能力不足,在监管中需要多部门联合执法来实现监管目标,并且,教育相关法律多为“软法”,权、责上的不对等,造成治理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状况。

  同时,在教育发展中也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一个是教育与互联网结合日益紧密,另一个是资本向教育领域寻租更加频繁。尤其是疫情暴发后,在线教育发展更加迅猛,一些线上机构通过境内外巨额融资,规模得到快速扩张。据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教育行业累计融资1164亿元,其中在线教育融资金额1034亿元,占比89%。

  在急功近利的资本裹挟之下,市场竞争加剧,一些教育培训机构将营销作为主战场,导致虚假宣传、诱导性收费、退费困难、数据造假、个人信息泄漏、培训质量良莠不齐等乱象频出;同时市场重新洗牌过程中,一些机构爆雷跑路状况频现。更需要警惕的是,一些境外势力利用资本掩饰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对国家教育主权产生了严重侵害。种种乱象不但加剧了社会焦虑,也产生了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这些问题不仅让教育培训偏离了教育规律,更偏离了党的教育方针,甚至对学校教育也产生了很大冲击,亟须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规范。具体而言,我的建议是: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监管机制。面对层出不穷的各类教育新业态,传统的监管方式已经显现出力不从心。教育行政部门需要积极转变行政方式,变被动救火为主动预防,加强研究和制度设计,通过推动立法,会同相关部门及时出台相关制度,形成切实有效的监管机制。

  二是抓住关键要害,坚守民生底线。教育培训最多的问题是资金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教材与课程问题,最难的是信息和数据安全问题。由于机构、教师与学生三者在空间上的不相对应,使得传统的属地监管难以着力,监管和维权的难度与成本都成倍数增加。因此,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监管平台,使数据流转起来,让信息畅通起来,将部门职责整合起来,实现跨省跨部门之间的协同作战,形成有效管理闭环。

  三是坚持教育公益性,把好话语主导权。教育部门要顺应形势变化,加快数字教育建设,抢占教育高地。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公办优质教育资源,以数字赋能在线教育,让数字空间成为教育资源的新载体,扩大免费优质线上资源供给,以多形式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韩平,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教育厅原副厅长、一级巡视员)

责任编辑:王铉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微信
    公众号

  • 中工网微博
    公众号

  • 中工网头条号

  • 中工网抖音号

  • 中工网快手号

  • 中工网百家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