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中国风”牵手“三维建模”,温情诠释“中国减贫学”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1-03-09 08:16:08

  新华社动画微电影《梦中的阿嫫》用创意亲情故事向海内外讲述中国减贫奇迹

  用动画向海内外观众讲述《中国减贫学》智库报告?

  既不是“科普”动画,还没有旁白解说?

  这听起来就像“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近日,由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和新华社音视频部联合制作的首部减贫学动画微电影《梦中的阿嫫》,把“不可能”变成了现实。

  全片时长3分半,没有一句台词,没有人物表情,大量运用中国传统水墨元素和蒙太奇手法……

  这是一部不那么“典型”的动画,却讲述了一个典型的中国脱贫故事。

  《梦中的阿嫫》以四川凉山悬崖村彝族群众脱贫为创作背景,用母女两代人跨时空的命运反差,传递脱贫攻坚改变贫困家庭命运的故事内核。

  如何用简短的动画呈现中国一亿人脱贫的伟大成就?如何既体现智库专业性,还能让观众看得懂?带着这些问题,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探访创作团队,聊一聊这部动画背后的故事。

  “让学者看到学术,让百姓看到故事”

  “我们过去印象中的智库报告,一直是面向精英和决策者的,它的读者是‘关键少数’。而大众传播是面向‘最大公约数’的,到达人群越广越好。”

  《梦中的阿嫫》导演之一、新华社广东分社副总编辑肖思思说:“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作为媒体型智库,正是要寻找‘关键少数’和‘最大公约数’间的平衡,这也是动画面临的首要问题。”

  找到这个平衡有多难?肖思思用了一个词来形容——“无人区”。

  既要兼顾学术,又要创新表现形式,主创团队并不是没有纠结过:是做成科普式动画,还是打造一部以讲故事为主的动画短片?

  反复比较方案,团队决定“让学者看到学术,让百姓看到故事”,踏踏实实讲好一个故事,和观众共情。

  主创团队本身就是《中国减贫学》智库报告课题组成员,他们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见证智库报告从草稿、磨合到出炉的全过程,并为报告提供了可视化方案。

  其中关键的一环是听脱贫攻坚一线的同事们讲述采访故事。

  “新华社记者的调研特长和优势,对散落在各地的故事的挖掘,有独到的敏感。”肖思思说。

  在动画导演、新华社音视频部编辑张宝亢眼中,这些真实的一线故事,是动画的制胜法宝之一。“动画靠的是团队的力量,经历无数场‘头脑风暴’。最终定出了用小切口、生动的案例讲故事的方案,用故事阐释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创新。”

  其中,新华社四川分社记者吴光于展示的照片,深深打动了主创团队。

  那是一张记者攀爬悬梯的照片。拍摄地是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悬崖村,一个因“云端悬梯”而闻名的贫困村。由于交通不便,悬崖村的村民想走出大山,需要攀爬落差800米的悬崖、跨过2556级悬梯。

  最初,村民们进出大山爬的是藤梯;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藤梯换为安全性更高的钢梯……

  2020年5月,悬崖村的84户贫困户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的受益群体,陆续搬进了位于县城集中安置点的新家。钢梯变为通向新家的楼梯,他们走出悬崖村,走向新天地。

  爬下悬梯,走出大山,也走出绝望。

  这条充满艰险的道路,正是近一亿人脱贫之路的真实写照。

  于是,在动画中,观众们跟随彝族小女孩阿嫫的梦境,看到了阿嫫妈妈的童年,见证了生活在悬崖村的一家人,在帮扶下一步步走出大山的过程。

  有了现实作为“土壤”,动画的虚构剧情才能根深叶茂、开出花朵。

  在人物设定上,主创团队将戏剧冲突浓缩精简,出现在动画中的这家人包含生病的奶奶、残障的爷爷、没有劳动技能的父亲母亲、失学的孩子。

  “人设几乎覆盖了中国致贫返贫的主要类型。这家人在现实中未必存在,这也是动画微电影抽象表达的特点和优势所在。”肖思思说。

  围绕这些人物,“益贫市场”“摆渡人”……这些课题组“创造”出的新词汇,基本上都能在动画中找到注脚。

  “以‘益贫市场’为例,依据经典西方经济学理论,市场不会有益于穷人,但在中国政府赋能下,贫困人口找到了在市场上的优势。”肖思思介绍,动画通过“阿嫫妈妈走下大山学习文化,干起直播电商,推介深山里的农产品”这样的特殊设计,完成了对“益贫市场”的解读。

  用“情绪”讲故事的“减贫学Style”

  为什么要叫《梦中的阿嫫》?“阿嫫”一语双关,一是彝族语“母亲”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梦中的母亲”;二是作为女儿的名字,暗示了片尾母女二人跨越时空的相遇。

  结尾处,童年的母亲走下藤梯,走向光明的未来;梦中的女儿走上钢梯,走近母亲的过去——两人在悬梯的中间相遇了。

  音乐在此时铺垫、递进。母女两代人童年生活的强烈对比和跨越时空相遇,形成强烈的视听冲击,也是将片子情绪烘托至高潮的“泪点”所在。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最近热映的电影《你好,李焕英》。

  “绝对是巧合。”张宝亢笑着说,“但也说明,母女之间的亲情天然容易让受众有同感。”

  “从宏观意义上来说,是用亲情故事,讲述中国脱贫中至关重要的理念——阻断贫困的代际传播。”肖思思说。

  主创团队最满意的,是整个片子用“情绪”讲故事。“这是我们的主要风格特色:故事中传递理念,风格中蕴含情绪,传情中击中泪点。”

  “我们把这种风格叫‘减贫学style’,既是一种美学追求,也是一种创作理念。”肖思思说。

  “我们将中国山水写意中的‘留白’运用到画面和故事设计中。”张宝亢介绍,一般动画设计阶段,画面设计普遍追求“面面俱到”,而通过“留白”,“不是处处有细节,而是有的放矢,只表现我们想要的氛围。”

  删繁就简,他们索性取消了旁白和解说词。这就面临着如何在动画中有效带动情绪的问题。

  声音和色彩,是“减贫学style”的两大制胜法宝。

  随着剧情进展,音乐不断地进行情绪铺垫和递进,从开始的低沉凄凉逐步转变为后期的激昂振奋;悬崖村的画面中,辅以雷雨声等音效,烘托绝望的情绪。

  色彩转化也是全片的一个特点。动画前半段以蓝色为主色调,整体色泽偏灰暗;后半段,随着身着浅蓝色马甲、佩戴心形标识的扶贫工作人员出场,色彩转为明亮,烘托出积极乐观的情绪。

  “人们常说大爱无声,动画的风格也呼应着中国伟大的减贫实践。中国共产党从来不去标榜自己,我们用真实的反贫困实践和成效,用‘过去8年减贫人口近一亿,手拉手能绕地球三圈’这样的数据,更加直观地阐释中国的脱贫成就。”肖思思说,“无须多言,事实胜于一切。”

  “减贫故事”要让海内外受众都能看得懂

  如何面向海外受众,讲好“减贫学”故事?是《梦中的阿嫫》主创团队从一开始就不断思考的问题。

  “我们受到奥斯卡获奖影片《父与女》的启发。”肖思思说,“好的表现手法是没有国界的,因为人类的情感有共通的地方。”

  这部经典动画也是全程无台词,靠人类普遍的情感共鸣打动全球观众。

  为此,他们专门邀请了动画电影《功夫熊猫》创作团队承担动画的主要制作,这个团队非常擅长对海外讲好中国故事。为了保证动画的效果和质量,主创团队还邀请了参与过美国迪士尼《老鼠游世界》《阿拉丁》《超人》动画制作的北京大学数字艺术系教授王伟做指导。

  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主创团队在创作中的坚持:“目前世界上比较流行的动画风格是欧美和日本动画。而讲好中国故事,应该用中国自己的风格来打造自己的IP。”

  在场景设计上,他们参考了大量中国水墨画,采用逐层晕染的方式,带来丰富的色彩变化;在人物设计上,采用中国传统剪纸美术风格……

  剪纸、水墨的运用,看似二维的画面,实则全是依靠三维建模渲染。据主创团队介绍,这次采用的技术达到了业内先进水平。

  为了确保受众能看得懂,团队还邀请了许多海内外专家提前看片,提出修改意见。其中就包括去年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出圈”的动画《病毒往事》的导演Michael Chick。

  “细心的观众可能会注意到:片子中涉及‘贫困户精准识别’‘贫困户精准退出’两项政策时,出现了字幕,包括片尾‘中国消除绝对贫困’等字样,就是团队为了让海外受众更容易理解而做出的修改。”肖思思说。

  动画发布后,海内外网友纷纷留言点赞,认为动画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展现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

  “通过一个村庄了解这个世界!”

  “母女两人的童年,跨越时空相遇,不同的童年折射出不一样的社会。”

  “一步千年,不是童话,而是在中国才会发生的奇迹。” (记者刘小草)

  原标题:“中国风”牵手“三维建模”,温情诠释“中国减贫学”  

责任编辑:徐林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微信
    公众号

  • 中工网微博
    公众号

  • 中工网头条号

  • 中工网抖音号

  • 中工网快手号

  • 中工网百家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