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他的墨戏,如一阕人生悲歌

来源:解放日报
2021-08-20 09:22:13

  原标题:他的墨戏,如一阕人生悲歌

  解放日报记者 陈俊珺

  500余年前,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拉斐尔离世。当西方画家沉浸于对古典主义理想美的描绘时,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位“畸人”出生了,他以墨为戏,挥洒胸中意气,开创了大写意花鸟画。

  他,就是徐渭。

  近日,迄今规模最大的徐渭书画作品展在其故里绍兴落幕,在过去的3个月里,这场展览吸引了众多书画爱好者。

徐渭 《水墨葡萄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十次落榜,半百开始作画

  清代画家郑板桥曾刻一印,自称“青藤门下走狗”。齐白石有句:“青藤、雪个、大涤子之画,能横涂纵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为诸君磨墨理纸。”

  他们的“偶像”青藤就是明末文学家、书画家、戏剧家徐渭,他字文长,号青藤、天池等。除了郑板桥与齐白石,八大山人、石涛、金农以及吴昌硕、黄宾虹等画家也都深受其影响。

  不过,在中国艺术史上,徐渭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也有后世画家认为其“有奇气而不雅驯”。

  徐渭晚年自许为“畸人”。“畸人”一词出自《庄子》:“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他的确是一个“畸人”,一个在尘世中不合群的人。

  徐渭出生于绍兴一个衰落的大家族。出生刚百日,父亲离世。10岁时,生母因身份低微被赶出家门,母子分离。25岁时,其家产被豪绅霸占,第二年妻子早逝,家破人亡。

  徐渭从小被视为“神童”闻名于乡里。然而,从17岁到20岁,他参加两次童子试均未中。当时,不中童子试,是没有资格参加乡试的。后来他好不容易取得了乡试的资格,但八次乡试,八次落第。

  直到38岁入兵部尚书胡宗宪幕府前,徐渭的人生可以说是在黑暗中挣扎,饱受苦难与屈辱。加入胡宗宪的幕府后,他因才学出众,被奉为上宾,终于迎来了人生的“逆袭”。

  然而,仅仅5年后,随着胡宗宪与严嵩一并倒台,徐渭的命运又“从天上掉到了地下”。由于害怕被胡宗宪牵连,他在忧惧中发了疯,几次自杀都未成功。此后十多年,他的精神时而正常,时而疯癫。晚年的他贫病交加,藏书数千卷被变卖殆尽。73岁那年,他在孤独中离世。

  徐渭是年近半百时才全身心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去的。尽管他的书画作品大都没有年款,但从画作上“四十九年贫贱身”“半生落魄已成翁”的题诗,可见他的艺术生涯是从50岁前后才正式开始的。前半生的苦难使他的艺术不鸣则已,一鸣便振聋发聩。

  墨色葡萄,如老泪纵横

  徐渭一生留下的画作并不多,所画的无非是一些杂花野卉,论笔墨,也是逸笔草草,但就是这样一些看似不事工巧的“墨戏”,散发着独特的气质。

  宋代以来,中国画出现了一种被称为“墨戏”的创作方式,不少文人都善墨戏画。米芾、米友仁父子就以“云山墨戏”著称。“墨戏”追求的不是形象的逼真、形式的工整,而是瞬间的自由挥洒,以及个人思想与情绪的抒发。

  北京大学哲学系朱良志教授认为,徐渭发展了中国画的“墨戏”之法。如果说宋代文人的“墨戏”崇尚的是一种自由的创造精神,那徐渭的“墨戏”则被赋予了生命感悟的内涵。他的“墨戏”并非闲来无事的随意涂抹,而是他的心灵悲歌,是画在纸上的戏剧。

  徐渭与陈淳在中国美术史上并称为“青藤白阳”,但二人的画风迥异。美术史论家徐建融教授认为,陈淳属于传统文人画的范畴,而徐渭则完全脱出了这一范畴,奔驰于更广大的笔歌墨舞的天地之中。传统文人艺术的蕴藉、文雅、平淡、宁静,同徐渭是无缘的。这从他的水墨大写意花卉画中可见一斑。

  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水墨葡萄图》轴是徐渭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画中,一架葡萄从右侧穿出,老藤错落,叶片茂盛,果实晶莹。徐渭以草书笔法作画,运笔豪放,叶与果用淡墨加胶矾挥洒,施墨淋漓大胆。画面左上角有画家的自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徐渭将葡萄比作抛入野藤中的明珠,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坎坷痛苦的心境。那墨色的葡萄仿佛画家半生怨愤的老泪纵横。

  藏于南京博物院的徐渭所作《杂花图》卷,是中国绘画史上罕见的佳作。这件作品曾被谢稚柳先生称为“天下第一徐青藤”,他以几近疯狂的笔墨绘就了牡丹、石榴、荷花、梧桐、菊花、南瓜、扁豆、紫薇、葡萄、芭蕉、梅、兰、竹共计13种花果,洋洋洒洒,一气呵成,末款“天池山人徐渭戏抹”。徐建融教授在《中国美术史》中这样评价这幅画:画家以炽热的激情,快速地驱使具有无数层次变化的墨点、墨线、墨块,恣肆汪洋,波澜壮阔。特别从梧桐、菊花到芭蕉部分,达到全卷的高潮,仿佛风驰雨骤,雷鸣电击,又如万条墨蛇飞舞,显示出不可一世的力度和动感。前人的题画诗,如杜甫的“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或苏轼的“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用来评价此图,无疑是十分合适的。

  朱良志教授认为,仅《杂花图》一卷,即可确定徐渭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地位。“此画完全凭画者的意气,凭熟练的笔墨水平,更为关键的是,徐渭是为表达生命感觉而画。这种生命感觉,不能简单理解为一种心理形式,它是灵魂中迸发出的触感,是生命的真性,或者说是徐渭自己所说的本色。”

  他是戏中人,也是写戏人

  有人把徐渭称作“东方的凡·高”。尽管两人生活的年代不同,生于1521年的徐渭比凡·高早三百多年,一个画水墨画,一个画色彩浓烈的油画,但两人都极具才情,孤独敏感,怀才不遇,且都用画笔不加掩饰地抒发心中的情感,迸发出生命的火花。徐渭的大写意近乎20世纪西方绘画中的表现主义,强调激情、抽象的概括与直觉。

  然而,徐渭的才情远不止绘画。明代“公安派”代表人物袁宏道曾用一个“奇”字评价徐渭,说他“病奇于人,人奇于诗,诗奇于字,字奇于文,文奇于画”。徐渭也曾自诩:“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

  在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墨花九段图》卷中,徐渭以墨笔画大叶芭蕉、牡丹、荷花、梅花、菊花、葡萄等。卷中笔意洒脱,墨色淋漓,各段又自书诗句,被誉为诗、书、画三绝。

  徐渭对“戏”字的体会是旁人难以理解的,他痛苦而充满戏剧性的一生令人唏嘘不已。他是戏中人,也是写戏人。

  杂剧《四声猿》是徐渭的代表作,《四声猿》包括四部短剧:《狂鼓史》《翠乡梦》《雌木兰》与《女状元》。《狂鼓史》写的是祢衡击鼓骂曹,《女状元》则是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他开创了以南戏作杂剧的新写法。汤显祖读过《四声猿》后,十分佩服,认为徐渭是“词场飞将”。

  38岁时,徐渭写下了《南词叙录》,这部著作的篇幅虽然不长,却是宋、元、明、清四代专论南戏的唯一著作,记录了南戏的源流和发展、艺术风格和特色,以及重要的作家及作品,在中国戏曲理论史上有着不可低估的地位。南戏始于宋光宗时期,一度不被文人所重视,但在民间相当活跃。徐渭写此书,一方面是为其正名,同时也是填补学界空白。他在书中说:“北曲使人神气鹰扬,足以作人勇往之志……南曲则纤徐绵渺,流丽婉转。”

  徐渭晚年曾画过一幅4米多的《拟鸢图》长卷,带有自传性色彩。画中有一个孩子在放风筝,画心上题有“漱汉墨谑”四个大字。纸鸢是徐渭晚年最喜欢画的题材之一。这幅长卷共题有十六首诗,他在组诗中诉尽了人生的叹息。尽管曾有过“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愿望,但到头来线断了、希望破灭了,到了人生的尽头,终究是“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

责任编辑:刘涵越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
    公众号

  • 中工网微博
    公众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