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老炮艺术家”的新尝试

来源:羊城晚报
2021-04-25 14:23:28

  原标题:“老炮艺术家”的新尝试

  □羊城晚报记者 朱绍杰 实习生 黄绮雯

  张晓刚、方力钧、刘小东、张培力、曾梵志、岳敏君、王广义……上个世纪90年代掀起中国当代艺术旋风的那批艺术家们,以其鲜明个性前卫风格的油画作品,在国际美术界备受瞩目,如今,他们中有的运用人工智能、3D打印进行创作,有的“跨界”到水墨实验……

  4月19日,刚刚落槌的香港苏富比2021春拍“当代艺术晚间拍卖”中,中国当代油画家张晓刚创作于1993年的《血缘:母与子1号》以3345万港元(约2802.44万元人民币)成交,这个数字在张晓刚过往的成绩中并不算亮眼,但它却是这场拍卖中最贵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

  刘小东机械绘画过程

  刘小东纽约之春系列:《双胞胎》

  张晓刚《血缘——大家庭2号》

  张培力《关于强迫症的年度报告》(展览现场,作品来自3D打印)

  刘小东

  2003年开始,中国当代艺术以不断攀升的天价作品以及人气极高的艺术明星,吸引着国际艺坛的注意,张晓刚无疑是近年来老炮艺术家里展览数量最多、表现最活跃的一位,他自1993年起创作《大家庭》系列,画中的形象在中国当代艺术中极具标志性,至今仍备受瞩目。二十多年过去了,与张晓刚同期“暴得大名”的那批当代艺术家,不但仍在持续的创作中,同时也在不断地尝试创新。

  作为曾经“玩世现实主义”的代表艺术家,方力钧的“光头”大幅油画,已成为他的个人符号。4月18日,方力钧的同名版画个展“方力钧”在北京798艺·凯旋画廊展出,重点呈现了方力钧从1999年至今创作的20余件版画代表作品。展览作品不仅有简洁平实的单色木刻作品,也有色彩强烈的套色木刻版画,其中以电锯替代传统刻刀的大幅版画作品,也是本次展览的重点。

  2019年,刘小东推出他的新尝试,用机器和人工智能进行绘画。作品《失眠的重量》是利用自动机械装置和监控摄像头创作的绘画作品,从画面上看,完全与艺术家此前创作的风格大相径庭。2020年疫情期间,刘小东个展“纽约之春”由其代理画廊在线上推出,展出了他在疫情期间创作的小尺幅纸上作品共34幅。依据作品尺寸,定价有差别,约在25000美元上下。展览期间,作品几乎全部售出。

  当代艺术是流变的概念,并不能指向某个固定的圈子。近年科技艺术备受关注,作为中国录像艺术和媒体艺术的先行者之一,张培力在过去几年间对多媒体艺术中使用的媒介进行了一定的拓展。2019年至2020年,其个展《关于强迫症的年度报告》呈现了艺术家的最新探索。张培力从最新的数字医疗成像设备技术中提取自己的数字信息,通过3D打印、数据分析等新手段,将抽象的数据可视化为有形的实体。

  自2013年当代水墨引发关注后,观众也常能在当代水墨展览上见到方力钧、曾梵志、岳敏君等油画艺术家的身影。策展人鲁虹认为,方力钧、曾梵志、岳敏君等油画艺术家的水墨创作,这绝不是一场“跨界秀”,而是希望通过这些艺术家的水墨画创作以及开放性的思维对当代水墨艺术家有所启示,“新世纪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家不仅向西方学习,也向传统学习。他们的这种实践可以带来新的可能性。”

  访谈

  刘小东:林志玲支持我画《林志玲》

  不以材料论先锋

  羊城晚报:包括油画在内的架上艺术似乎正在边缘化,您怎么看?

  刘小东:我从来不以材料或者媒介,作为判断艺术好坏的标准,也不以材料、方法作为衡量艺术家是否先锋的条件。因此我也不思考这个方面的问题。油画是不是边缘化,那是一部分人的问题,他们觉得是就是吧,但是目前而言,油画的思维语言还是很强大的。每一个工具在不同的人手里有不一样的用法。油画也不需要向谁负责,它既不“土”,也不“先进”。关键的是谁在用它,用什么的思维方法。

  羊城晚报:您去年疫情期间在纽约画了一批新作。近年的创作状态和过去有什么不同?

  刘小东:和最早期相比,我现在创作状态好像要更放松了一点。其实这个跟年龄有关系。年轻人都是紧张的、悲观的、焦虑的,活到一定年龄就宽敞一点,放松一点,无所谓一点。我一直认为,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摸到了世界的尽头,用不着活那么大。年轻人什么都知道,所以他们最焦虑,最紧张。我也一样。

  如果回头来看,我的画有区别的话,就是年龄的区别。我的世界观也没有多大的改变,大学之后,人的世界观就定型了,之后只在于能不能把自己变得更开放,试着接受别人的世界观。年轻人的世界观是很窄的,只接受自己的,很难容纳别人的世界观,这也是年轻人锋利的原因,他们心无杂念,直上顶峰。到老了就不这样,到老了就会接纳别人的了。

  羊城晚报:年轻时的成名画作可能在后来会受到不同的解读。作为艺术家,如何看待观者的误会?

  刘小东:其实艺术家都挺喜欢被误会的。艺术的好玩之处还是在于误读。没有误会,就没有解读,艺术家会很无聊的,大家都喜欢刺激和多义性。

  和广州、深圳的缘分

  羊城晚报:近年来,广州、深圳有越来越多的当代艺术活动。您觉得呢?

  刘小东:我不是记者,也不是策展人,对艺术了解不全面,但是从我有限的接触范围内,我觉得深圳的热度急剧上升,几乎控制不住地上升。我不知道这种力量是来自哪里,但我能感受到深圳的力量,能感受到深圳吸纳人才的力度和对当代艺术的支持。这的确是个有吸引力的城市。

  羊城晚报:很多广州观众熟悉您的作品《林志玲》。您和广州有怎样的缘分?

  刘小东:我跟广州的缘分挺好的。全国的美术学院,除了我所在的央美,我上课讲座最多的就是广美。我总觉得广州人的思维方式很独特,他们的性格真的很生猛,对我而言非常刺激。我有很多朋友是广州的,跟广州人交往,太逗了;他们说话我也听不懂。我跟广州的缘分就是这种性格的两极造成的。

  羊城晚报:《林志玲》是您被官方美术馆收藏的第一张作品吗?

  刘小东:不是,北京的美术馆,包括中国美术馆都有,在1990年代。《林志玲》是2006年为了在广东美术馆做展览而画的。当时我想在展览上和观众有一种互动,可是那时候还没有网红,最火的明星可能就是林志玲。我画了她,能够吸引年轻人到美术馆看展览,那多好。因为那时候单纯去美术馆,对年轻人来说是挺枯燥的事情,他们宁愿去电影院去咖啡馆酒吧。以前的美术馆整体而言比较严肃,还是一副教育人的面孔,反倒很难吸引人家进来。所以我就画一个明星,目的是希望引导大家去看。林志玲知道我的想法也很支持我,就让我现场去画,画完了就挂上去。

  “大排档”比高楼还重要

  羊城晚报:作为一个严肃的艺术作者,您怎么看待“网红”展览?

  刘小东:挺好的。就像今年春节的电影院都爆满了,但有没有真正好的电影?不能要求每年都有吧。我不反对网红展,我觉得美术馆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现在去美术馆,有点像逛商场,好多美术馆,甚至像搬到商场里去。这种生活、娱乐和艺术的界限越来越被打破,这让每个人都有了创造性。否则,知识变成某种权威,把持在少数人的手里。如果知识得不到分享,我觉得是有悖于今天发展的潮流,我们一定要尊重每个人的想象力。

  羊城晚报:今天大家对于艺术的理解似乎有扁平化、娱乐化的倾向?

  刘小东:这个我不知道,但我想起了香港当年的武打片那么好,那都是因为它扁平化、娱乐化,所以它在世界上独树一帜。那时候大家评论香港文化,都说它是“文化沙漠”。可回过头来看,香港的电影文化是华人文化最重要的一部分。说香港没有文化,其实还是站在一个高高的位置贬低世俗文化。我认为,世俗文化也能产生高级文化。

  世俗文化是很重要的。就像香港、广州的地摊、大排档,热火朝天,多么有活力。如果哪一天没有地摊、大排档,那才是没有了文化。所以,广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世俗精神,高楼大厦底下的大排档比高楼还重要。

责任编辑:卢云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微信
    公众号

  • 中工网微博
    公众号

  • 中工网头条号

  • 中工网抖音号

  • 中工网快手号

  • 中工网百家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