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走近何香凝:流水高山写新图

来源:北京日报
2021-02-24 21:00:48

  戴华刚

  祖籍广东、生于香港的何香凝(1878年—1972年),是中国近现代集社会活动家和艺术家于一身的伟大女性。她晚年定居北京,与北京画坛多位艺术家的合作画可视为近代中国美术史上一个别样“雅集”。

  

  《和平颂》

  正在北京画院展出的“流水高山写新图——何香凝与新中国时期的北京画坛”,围绕两大主题以画叙事:何香凝革命人生及其艺术;何香凝与北京画坛之互动。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的她,常借对松、梅、狮、虎和山川的描绘,抒情明志,为新中国美术史留下一份特殊而珍贵的记忆。

  20世纪初,何香凝与丈夫廖仲恺东渡日本求学,寻求新知。她于1908年入读东京女子美术学校的高等科学习绘画。翻开中国近代美术史的篇章,不难看出:1905年至1937年,留学日本的中国艺术青年甚众,知名者包括何香凝、高剑父、陈树人、关良、丰子恺、张大千、陈之佛、黎雄才、傅抱石等,他们对中国现代美术发展和新中国美术建设贡献颇巨。

  何香凝在水墨画中将日本画法和西洋画风融会贯通,进行个性化的艺术探求。1910年,作《虎》图,款题“克强先生正”(即辛亥革命先驱黄兴)。画面将猛虎安排于右下方草丛中,以伏虎月夜怒吼之状寓意革命的蓄势待发。1914年《狮》是该时期的代表作,狮子卧于山岗现雄霸之姿,傲然回首,俨然“国魂”的化身。1929年5月,柳亚子为狮图题款:“国魂招得睡狮醒,绝技金闺妙铸形。”醒狮在当时是革命群体的图像符号,被视为救亡图存的重要象征,宛如一面旗帜、一道精神符号。虎啸狮吼成为20世纪初艺术家竞相表现的对象。何香凝所画狮虎,与同时代高剑父、徐悲鸿等所绘同类题材相比,更添一份家国情怀中的女性意志觉醒。

  除了山水画和狮虎图,她还喜画岁寒三友,尤善寒梅,喜寒梅之傲雪不低头。1928年,何香凝、经亨颐、陈树人合作《松·竹·梅》,是其早期绘制岁寒花卉的代表作,颇具文人画风。其笔触虽不似经亨颐、陈树人用笔舒缓而呈平淡之美,然亦拓展了其他岁寒植物的绘制方式与风格特征,由此形成了何香凝独具一格的画梅技法,直到晚年仍不失趣味,愈发炉火纯青。

  后在侨居法国的岁月里,她和当地华裔文艺圈往来、唱和,1930年与刘海粟合作《三友图》,题款写着“十九年春,何香凝刘海粟合作于巴里(巴黎)”,画面呈现的仍是文人画风格。绘于1931年的皇皇巨制《松》,高近4米,一棵巨松横贯六条屏,气势磅礴。画上题款为柳亚子先生亲笔,也是目前所知的最长题款,堪称史诗。它叙述了自1911年辛亥革命到1931年20年间廖仲恺何香凝夫妇对中国革命、国家民族所作贡献,包括廖仲恺遇刺事件、二次革命、讨伐袁世凯等。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旅居德国的何香凝旋即回国,奔走呼吁抗日救亡运动,将自己的画作和珍藏的书画进行义卖,组织“救济国难书画展”。期间还与柳亚子、经亨颐、陈树人等组成“寒之友社”,吟诗作画,抒写胸中积愤。其1934年绘制的《为谁来补破山河》,挚友柳亚子赋诗画上:“为谁来补破山河,腕底烟云未等闲。收拾雄心归淡泊,时时曳杖款荆关。”这一信念贯穿何香凝书画创作始终,无论云卷云舒,始终紧握画笔,胸中烟云激荡,一生未曾等闲。

  

  《长征会师图》

  新中国成立后,何香凝应邀同众多滞留在香港的爱国民主人士北上,参与新中国建设。政务之余,何香凝把所有精力投入到国画创作,勤奋临摹古代绘画,并与京津画坛的来访画家创作了大量合作画。她常对儿女晚辈表达此时状态:“我生平作画,这是最愉快的时刻。”

  何香凝这一时期的绘画创作,借对松、梅、狮、虎和山川的描绘,颂扬新社会、新生活。而众多国家领导人与艺术家的补笔、题词,又扩大和提升了其画作的深度和高度,如陈毅题诗称何香凝“绘画如其人”“画高寿亦高”,是对其人品和画品的高度概括与赞誉。

  她与众多文化名人唱和、互动频繁,往来好友有赵朴初、徐悲鸿、叶恭绰、汪慎生、胡佩衡、张伯驹夫妇等,里面自有诸多趣事。由齐白石、何香凝领衔,十余位著名画家合作的《和平颂》便是其中之一。

  这是由中国美协出面组织的一次全国最高水准画家的高水平创作。创作者们在中国美协旧址(北京帅府园)搭建画室,展开绘制工作,历时半个月,于当年5月完成,可谓神速。集体创作非常讲究配合默契,一旦细节处理不好,整幅作品将会平庸无奇甚至废掉。这幅巨作由齐白石开笔画石头,何香凝画松,陈半丁画紫藤,于非闇、李瑞龄、张其翼三人画和平鸽,汪慎生画菊花,马晋画竹,徐燕荪画兰花,杨敏画桃花、梅花,王雪涛画牡丹,吴一舸画蝴蝶兰、溪水,最年轻的田世光画玉兰。画面右上角由郭沫若题名:“和平颂。一九五五年六月郭沫若题”,再由陈半丁题跋。

  鲜艳的色彩、繁盛的鲜花、苍劲的松树铺陈于画面,热烈浓艳的画风与时代气息及和平精神相协调。人民日报称《和平颂》是“中国人民的优秀的艺术家向大会献上了中国人民真诚的礼物。”由于画作在世界和平大会上的巨大影响力,世界和平理事会将1955年度的国际和平奖颁发给齐白石先生。

  从《和平颂》的创作可见,此时的何香凝及一批艺术家的合作绘画不再以“寒之友社”般的文人交流切磋为目的,而是已经上升为国家层面的集体创作,如傅抱石与关山月为人民大会堂迎宾厅共同创作《江山如此多娇》亦属此列。

  花鸟画作为应和世俗审美心理的理想题材,是合作画家之间应酬唱和的最佳选择。20世纪60年代,何香凝的花卉画倾向于吉祥意味、富丽华贵的牡丹、芍药等花卉,表现对美好生活的热烈情怀,又以菊花、丹枫等花卉表达田园诗意的野趣。与陈半丁、胡佩衡、汪慎生等合作的《大地之春》,当属何香凝晚年佳作。

责任编辑:郑鑫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微信
    公众号

  • 中工网微博
    公众号

  • 中工网头条号

  • 中工网抖音号

  • 中工网快手号

  • 中工网百家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