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引一束阳光,照进“喜憨儿”的未来

来源:新华网
2021-02-05 15:10:30

  新华社天津2月5日电 题:引一束阳光,照进“喜憨儿”的未来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梁姊、黄江林、雷琨

  从因为智力缺陷被人笑话,到懂礼貌、有一技之长受人尊重,两年间,45位特殊青年,被“大姐”田丽超用无限的爱和耐心,将他们从生活的黑洞中拉回阳光下,插上了梦想的“翅膀”。

  故事发生在天津市宝坻区史各庄镇一家名为阳光福乐多的敬老院内,院长田丽超是一名普通的“85后”。这个130位老人口中的 “闺女”,还热心收留了45位平均年龄20岁的智力残疾的孩子,自己贴钱无偿照料着这群可爱的“喜憨儿”,帮他们学会自理,教他们自食其力,自立自强。

  一个大姐和45个“孩子”

  20岁那年,“阳光福乐多”的大院里,二级智力残疾的刘军(化名)开始了崭新的生活。他自己说不清楚,眼睛里却闪烁着快乐的光亮。

  每天,他不是在院里的珠绣工作室做帮工,看看颜色、分分珠子,就是帮忙扎拖布。他个头小小的,却很精神,脸上总是挂着红晕。在“阳光福乐多”,和他类似的“孩子”还有44个。

  这是一个特殊的大院,过去只是一家敬老院,后来挂上了助残就业基地的牌子。3层高的红楼里,田丽超拿出一整层给45个“孩子”当宿舍。在这个大家庭里,40多个人一起坐着大巴车去草原上打滚儿;老师和志愿者教“孩子们”工作;残联的工作人员也经常来看他们。

  刘军喜欢这种集体生活,甚至很少提起要回家,理由非常简单——在这里,他能更真切地感受到爱。从家开往大院的小汽车,好像一艘在海上航行的船,穿过惊涛骇浪,把他放在温暖、坚实的大地上。

  刘军是“阳光福乐多”的“元老”。2019年,田丽超刚萌生开办助残就业基地的想法,那时刘军已经从培智学校毕业。他从小智力残疾,家中只有一个同样患有智力残疾的母亲。田丽超第一次见到刘军时,他正在院子里吃饭——只穿一条短裤,光脚蹲在地上,面前是一盘浸在油里的土豆片,他一片片捏起来送到嘴里,好像没发现上面还飞着几只苍蝇。田丽超的到来也没能让他抬头看一眼。当初那个让人揪心的男生,和眼前这个干净、快乐,能喊出“哥哥好,姐姐好”的小伙子,判若两人。

  一个家境困难而且患有智力残疾的孩子,该如何在这世间自处?田丽超给出了答案:帮助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阳光照进福乐多

  “阳光福乐多”的缘起,要从另一个女孩说起。

  2016年的一天,田丽超在敬老院门口遇到了一个走失的女孩。她翻看女孩衣兜里的卡片才知道她是一个智力残疾人,来自宝坻区的培智学校。

  这是田丽超第一次接触到这个群体,这些孩子或因遗传,或因幼年患病未得到妥善医治而成为智力残疾人。虽然有培智学校接收,但毕业后,依旧面临无处可去的困境。

  当时的宝坻区,尚没有接收成年智力残疾人就业的机构,他们一般被关在家里或者在社会上游荡。23岁的李超(化名)就是一个例子,他的智力残疾程度不高,能和正常人进行简单沟通。从培智学校毕业后,他去售楼处当过销售,但仅仅半天就被人赶了回来;去送快递,丢的包裹比送到的还多,只能被父亲接回家里。

  在现实生活里,这些“孩子”面临的问题太沉重了——歧视、欺骗、不被人理解,在亲人去世后该如何生活?每个问题都像石头一样压在田丽超的心里。

  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2019年,阳光福乐多助残就业基地在敬老院的基础上成立。田丽超心中的石头落地。她从培智学校要来名单,按照家庭住址跑遍了宝坻区大大小小的村镇,接回来几十个“孩子”。自己掏钱,提供食宿,让他们在敬老院住下来。

  在当地残联的协助下,田丽超联系到史各庄镇周边的几家企业,她带着“孩子们”挨家拜访找工作。贴商标、叠药盒……这些简单的事“孩子们”都能干,但还是碰到无数个软钉子。她很泄气,却还是让“孩子们”向对方鞠躬道谢。回去的路上,她看到“二哥”兴致不高,那是一个身高超过1.8米,却内向敏感的男生。她上前去问,“二哥”嘴一瘪,哭了。

  “孩子们”的内心很敏感,一次受挫他们能记很久。田丽超下定决心,没有地方接收他们,她就自己干,不光要干,她还要让孩子们挣工资,给他们上社保。

  助“折翼天使”飞翔

  改变悄然发生在2020年,田丽超心中的种子开始发芽。

  敬老院大院的东边,盖上了一排洗衣房,南边两排平房改成了工作室。而在大门口外,一块新牌子挂了起来——福乐多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

  “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做干洗、手工、扎拖布……”田丽超说,虽然目前才刚刚起步,没挣钱,但“孩子们”已经在劳动中收获了从未有过的成就感。

  干洗这种技术活儿,他们能做好吗?在田丽超的鼓励下,他们三个人一组,一组负责一个工序,每个人守着工序里的一个环节。就这样,十多个“孩子”接力把干洗的洗、烫、晾挂等流程串了起来。反复培训、实操……有的把设备操作的几个步骤连着学了十多天,有的为了练习使用熨斗,把胳膊抬起放下几百次。功夫不负有心人,洗衣房运行两个月来,“孩子们”用一件件洗净整洁的衣服告诉了人们:“我们不仅行,而且做得很好!”

  田丽超欣慰地表示,“孩子们”更较真,做事也更细心,所以他们会按要求,尽全力洗好。干洗业务尝试取得成功,给了田丽超更多信心:要把这项业务做出去,让他们就业有保障。

  在宝坻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当地已经计划将这项业务在多个文明实践站试点,点位分拣来的衣服运回基地干洗,“很快就能在宝坻城区全面铺开,带动更多残疾人就业。”

  对于就业和收入,“孩子们”心里没有概念。但这个过程中,他们能体会到人生的价值。他们做的拖布第一次卖出去的那天,“二哥”举着一把钞票,高兴而激动地喊:“大姐,我们能挣钱!”

  从洗衣房到手工工作室,再到拖布加工和洗衣粉包装,45个“孩子”中的大部分都有了一技之长。

  不仅如此,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旗帜下,田丽超领着“孩子们”与多个村庄建立了志愿服务合作,给困难村民洗衣服、做被子、开展文艺演出等。

  如今,这群“折翼天使”早已颠覆了人们的刻板印象,用辛勤劳动,感动了不少人。有些受到帮助的村民送来锦旗和书法作品,话说得真挚直白:“真心给你们点赞”“超有爱”。

  而“孩子们”最开心的还是每天能和“大姐”在一起。因为在他们心中:大姐是个好人。

责任编辑:迟语洋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微信
    公众号

  • 中工网微博
    公众号

  • 中工网抖音号

  • 中工网头条号

  • 中工网快手号

  • 中工网百家号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