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9月19日上映

贾樟柯新片 贾平凹余华梁鸿成“主角”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21-09-16 08:34:11

  原标题:《一直游到海水变蓝》9月19日上映(引题)

  贾樟柯新片 贾平凹余华梁鸿成“主角”(主题)

  2020年,贾樟柯导演新作《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在第7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特别展映单元全球首映。柏林首映结束后,有观众评价道:“摄像机凝视的主体不再是江湖儿女,而是每一个普通平常的人,存在于历史洪流和故土眷恋中的深情,是对所谓的当代乡土文学最好的注解。” 9月19日,影片将在全国上映。

  为什么要拍文学题材?

  “三部曲”最终章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以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的三位作家贾平凹、余华和梁鸿作为最重要的叙述者,他们与作家马烽之女段惠芳一起,重新注视社会变迁中的个人与家庭,展现了1949年以来的“中国往事”。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最初的片名是《一个村庄的文学》。提及改名的原因,贾樟柯说,影片就像一个“海水版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蕴含了中国内在变化的力量,每个人最善良的生活愿望或者一种韧劲——遇见很多事情,还在坚持往前走。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是继关于画家刘晓东的《东》(2006年)和关于服装设计师马可的《无用》(2007)之后,贾樟柯将关注点又一次投向艺术家群体,可称为贾樟柯“艺术家三部曲”的最终章。

  贾樟柯表示,拍完《东》和《无用》之后,他想拍摄一部关于中国作家的纪录片。“这并不是因为我有所谓的‘三部曲’情结,而是作为一个读者,我一直对那些即使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也能用笔为我们带来这个世界最新消息的作家心存敬意。我发现我自己故乡的一个村庄——贾家庄与中国当代文学有着密切的关联。当我们以这个村庄为起点开始拍摄之后,很快意识到我们进入的不仅仅是中国当代文学的旅程,更是当代中国人的心灵历程。在文学之外,我们的镜头前不知不觉出现了这部影片的另一个主角:农民。”而这些,也暗合贾樟柯电影的特质——对故土的深情正是贾樟柯电影的特点。

  为什么选四位作家

  作为讲述者?

  之所以选择马烽、贾平凹、余华和梁鸿这四位作家作为讲述者,是因为贾樟柯觉得,他们的生活和写作正好覆盖了 1949 年后中国70 余年的当代历史。

  梁鸿出生于 70 年代末,致力于乡土文学与乡土中国关系研究,她的代表作《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对河南梁庄的留守者以及这个村庄的外出打工者进行了深入观察,清晰地展现当代乡村与中国社会的真实形象,使河南梁庄成为认识中国乡土现在与未来的醒目标本。“ 梁鸿是用文字,我是用影像,用不同的媒介反映同样的触动,是会消除一种创作的孤独感。”

  电影对四位作家的成长历程展现方式不尽相同:女儿和村民们追忆马烽先生,回望来时筚路蓝缕,关照当下国泰民安;贾平凹以个人生活出发,讲述的是个人史,也是一部地方史;余华幽默豁达地回顾火热的80年代,回顾个人在社会时代洪流中如何逐浪前行;梁鸿则聚焦家庭内部情感,私人化的讲述却打动了最多的观众、引爆了最能共情的中国式亲情大爱……他们的故事共同构成了一支文学交响曲,通过18个章节的动人旋律,展现出每一个人都会体验的、无法回避的生活历程和情感羁绊。

  贾樟柯表示, 由作家担任这部电影的讲述者,是因为很多作家都来自农村,过去就是农家子弟,通过写作变成作家,他们长时间观察着农村,也在长时间地用写作表达农村。四位作家的私人记忆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就好像一个情感的索引;我们可以沿着这条线索,最终游进去的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情感大海。

  为什么要重回《站台》

  拍摄地贾家庄?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开场颇为震撼,那是贾家庄的一处养老院,各种衰老的面孔聚集在食堂中排队打饭,呈现出人生的沉沉暮色。

  之所以重回贾家庄,贾樟柯认为有些感受是只有影像才能抵达的,有些感受是只有文字才能抵达的,“电影《站台》的开场,是 1979 年的时候,一群农民在农村剧场的壁画前抽烟聊天。这一幕是在贾家庄拍摄的,剧场墙上的壁画名为‘新农村建设规划图’。拍摄《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时候,我们又来到了贾家庄,我们想找到这张壁画,但它已经被拆掉了。我们在贾家庄的村史馆看到了一张新的壁画,内容仍然是农村的规划,相比 70 年代的那一张,已经多了许多高楼和电子通讯的信息。当我看到游客拿出苹果手机对着壁画拍照时,我又想起了《站台》中的那些人。电影中,我将两张壁画剪辑在一起,世界的改变一目了然。”

  如同电影与文学的同行,剧情片和纪录片对于贾樟柯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于是就有了2008年的纪录片《二十四城记》、2010年的纪录片《海上传奇》,以及现在的《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我大概每拍一两个剧情片就会去拍一个纪录片。纪录片让我保持拍电影的快感,让我觉得我在拍电影,会给我很多新的感受。”

  本组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 统筹/刘江华

  现场

  电影首映式 半城文人相聚

  9月13日,贾樟柯导演新作《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在中国现代文学馆首映,吸引了来自首都文学界百余位名家大腕。除了王蒙,梁晓声、李洱、徐则臣三位最新一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来到现场的文学界嘉宾还包括评论家张清华,学者戴锦华,以及导演路阳、霍猛,演员齐溪、章宇、王传君、黄尧,主持人梁植、李静等也亮相首映礼。

  梁晓声说:“由三位作家同行,以和自己的成长、和自己的文学成熟紧密相关的、绝对可信的叙述,来把这段历史讲给现在的年轻人听,这是这部电影的意义和价值。”戴锦华表示,自己对影片中梁鸿的故事深有感触,她同时认为,观看这部影片需要了解片中作家、文学,有一定的门槛。

  观影结束后,87岁的著名作家王蒙先生笑说:“我年纪大了,平时一看电影我就打盹,这个电影我从头到尾都没有打盹。这个电影是敢干的,别处都靠刺激、靠特技、靠明星,(这部电影)专门不靠这个。”

责任编辑:郑鑫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
    公众号

  • 中工网微博
    公众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