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个性实体书店人:在商业密林中执拗生长

来源:光明日报
2021-02-24 15:26:55

  作者:陈童 光明日报记者 彭景晖 光明日报通讯员 赵家润 

  【聚焦青年·个性实体书店主理人】

  在这个动动手指就搞定检索、信息得来容易又泛滥的时代,种种迹象似乎预示着书籍正在远离人们的生活。但是,探访过20多个城市的个性实体书店后,书评人绿茶对实体书店业态变得颇具信心。因为他在一些年轻的个性实体书店店主的热爱与坚守中,看到了“纸墨文化的脉搏依然在沉稳有力地跳动,个性实体书店作为城市的精神家园还在为爱书人默默亮着一盏盏灯”。

  那些或坐落于安静的小镇古街,或藏身在喧嚣的商业密林的个性实体书店,往往藏书不多,但洋溢着个性化的审美情趣;规模不大,却足以让灵魂片刻栖身。书店如同它们的年轻主人一样,向下抓取文化的土壤,向上迎着时代的风露,执拗生长,尽管它们中有不少仍身处困境。

  在甲骨文·悦读与北京市西城区椿树街道合作的椿树书苑,《青年说》团队与工作人员一起探讨个性实体书店的发展问题。光明日报记者姜奕名摄/光明图片

  沈阳离河书店内景。受访者供图

  1.人的“羁绊”,赋予书店生命力

  “产生‘羁绊效应’,人才能聚集在书店,书店才能成为人们精神的家。”80后青年、沈阳离河书店店主孙晓迪这样认为。

  2020年书萌推出的《疫情当前,书店现状调查》给出了一组严峻的数据: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实体书店,90%暂停营业,99%几乎没有收入来源。离河书店也是其中之一。

  “还能坚持多久?”迷茫之际,同为离河书店店主的高明把这个问题敲到了微信朋友圈里。

  这一问牵动了书友的心。大家纷纷留言关切,都希望离河书店“活下去”。一个会员来充钱了,又一个会员来充钱了,点滴汇聚,希望的火苗又燃起来了。

  在疫情肆虐、书店冷清的日子里,“羁绊效应”带来了供给和需求双方的热能互换。读书者用信任“驰援”他们喜爱的书店。一位忠实粉丝给刚出生的儿子也办了一张会员卡,“让他长大了之后也来离河书店”。

  “一位年轻读者到厦门读大学后不再驻足离河书店。疫情期间,他联系到我们尝试提供帮助。”高明把这样的故事珍藏在心里,他说,本来觉得读者可能已经告别了,其实书店已经成为他生命的印记,即使在远处。

  2020年2月15日,广州的1200bookshop书店公众号推文求救,阅读量很快超过十万,“很多书店的老客人、新客人纷纷伸出援手相救,帮助我们渡过难关。”80后青年店主刘二囍说。

  所谓家园,来自人与一个地方的羁绊,来自过去与未来的联系。建立归属,留下印记,书店这一文化空间,在城市中还有这样的社会意义。

  2.书店的志趣,丰富城市的文化味

  网络时代,读者虽然可以线上交流,但真实存在于表情与肢体中的信息是难以传递的。为城市建立文化发生的空间,是很多书店店主认为实体店存在的重要理由。

  80后青年许涛是个默默经营的店主。他的朋友曾告诉他:“在你默默经营的过程中,已经影响了很多人的生命轨迹。”有人因沙龙而结缘,有人在活动中确立专业方向,有人通过书店获得求学信息,三年后发来成功的消息……书店不经意间透出的光亮,照亮了读者的人生路。

  书店呵护的还有那些各自珍重的阅读趣味。成立19年,布衣书局越来越明确“服务藏书人”的定位。80后青年、新书板块负责人胡智睿告诉记者,藏书人看重品相,布衣书局向出版社订书时,他会一再嘱咐对方“不要只用油皮纸包装,还得用纸箱送书”。“独特的体验与服务能给读者带来价值,也会得到读者的认可。”他说。

  布衣书局与人民文学出版社合作了“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的毛边本,每次一上架就秒空。胡智睿说:“毛边本确实只是一部分藏书人的爱好,但是不能因为这部分人很少就忽略它。满足小众趣味,同样是我们的目标。”

  80后青年、“人间食粮”书店店主高贵兵在早期规划时,别人都劝他“把书店开去一线城市,经济发达、文化氛围浓。”可高贵兵认为,实体书店任何地方都需要。他执着地把店开在了河北邯郸。他的观点在深入这片土地之后得到印证——“人间食粮”书店为这座城市提供了一个公共文化空间和精神园地,“很多散落在各处的读者聚集在此,一起分享阅读带来的生活体验”。

  杭州吾南书舍金禾店附近一家企业的老板,几乎每天下班后都在书店里待几个小时。“可能他什么都不做,只是喜欢在这里发呆,给紧张的头脑‘放个假’。”90后创始人杨信良说,“这也是书店故事里重要的部分。”

  2020年1月,甲骨文·悦读与北京西城新街口街道合作的福绥境图书馆开始试营业。这家图书馆把服务社区阅读作为追求,负责人俞正为社区居民安排各种线上线下的活动,比如邀请嘉宾给孩子们讲国学,为老年读者讲“手机课堂”。书店与图书馆的合作,是对共享图书理念的一种诠释,也是针对用户不同需求场景提供的解决方案。

  胡同深处,福绥境图书馆的爱心与书香一起弥漫。图书馆收到过不少社区居民写来的信,信中说得最多的,是在疫情期间让人们停下来审视生活,让大家重新爱上阅读。

  3.历经沉淀,回归阅读的本质

  走进苏州慢书房,人、书、空间相映成趣,静谧舒适,这是店主许涛专门的设计。

  “书一定是书店的核心。”许涛告诉记者,“慢书房提供阅读之外的所有服务,无论是沙龙还是文创,我们都会追问它是不是围绕着阅读开展。书店只有服务于阅读需求,而不是某种商业目的,内容才可以真正被输出。”

  “书店,有趣的灵魂比好看的皮囊更重要。”80后青年、包头市留神书店店主胡俊峰说。店里冬天的温度可能只有8摄氏度,地是水泥地,没有豪华的装修;不打折,无畅销书……留神书店有它的“怪脾气”,但对于服务阅读这件事,书店“百分之百认真”。

  读者是胡俊峰“拼”出来的。开店前三年,他每天都在店里,“只要有人来,我就拿出干劲和热情,去一对一地服务。”书店大概有8000种书,胡俊峰差不多翻过2800种,有6000种能讲出梗概。

  留神书店至今坚持着“导购制”服务,一对一指导读者选书。“开书店对专业性要求太高了,这是一个不能造假的地方。如果只想滥竽充数地混一下,那么这个市场的代价太大了,它依赖真的读书人。”胡俊峰说。

  在与书籍有关的众多动词里,杭州吾南书舍弱化了“买”和“卖”的业务,增强了店内“读”和“借”的服务。在西湖店,杨信良把两万册书铺满店面,按照学术逻辑排列。苦心经营下,书舍就像一个文化磁场,许多学者扫一眼选书,就认可了这个文化空间,在这里办沙龙、开读书会。

  历经时间的沉淀,回归阅读本质成为温州无料书铺越来越清晰的发展方向。起步近四年,温州无料书铺已在全国开了19家店铺,策划能力备受肯定。在别人想办法拓展更多外部思路的时候,80后青年、创始人张潇反而愈加重视书店本体的发展,增加书店投入比例、聚焦阅读呈现、强化阅读服务……“书店的核心是阅读服务和内容,这是不会被取代的。”张潇坚信这一点。

  “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守望纸面阅读的价值,服务读者的精神追求,年轻的个性实体书店店主们构建的小世界,承载着大梦想。“它们现在还只是散在各处的光束。”绿茶说,“但有一天总能连成一片光。”

  本期选题支持:陈童

  采编团队:彭景晖、龚亮、李丹阳、安胜蓝、李睿宸、杨桐彤

责任编辑:卢云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微信
    公众号

  • 中工网微博
    公众号

  • 中工网头条号

  • 中工网抖音号

  • 中工网快手号

  • 中工网百家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