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打工日常、生活记录、才艺展示、美食吃播……

他们的故事,就在自己的镜头里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21-08-27 01:37:06

  原标题:打工日常、生活记录、才艺展示、美食吃播……(引题)

  他们的故事,就在自己的镜头里(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刘小燕

阅读提示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vlogger(微录主),农民工群体也不例外。工地介绍、生活记录、才艺展示、美食吃播……可能只是一部手机,简单的拍摄内容却有着最真挚感人的烟火气,当他们将镜头对准了自己,又会如何讲述自己的故事?

 

“大家好,我今天又去代班了,早上吃了一个鸡蛋,现在匆匆赶往工地。”雨过天晴,塔吊司机陈结终于等到重新开工的日子,他习惯性地拿出手机,用镜头记录工地日常,并制作成视频上传到各大视频平台,那里有等待他更新的20多万名粉丝。

记者采访了解到,越来越开放的自媒体创作环境,吸引了更多像陈结一样的农民工加入创作者队伍,用镜头讲述农民工自己的故事。

从旁观者到创作者

来自四川广安华蓥市的陈结今年26岁,是已经有10年工龄的塔吊“老司机”,但从事自媒体创作的时间却不到两年。从2018年下半年到2019年,各大视频平台纷纷推出各类计划,激励自媒体创作者发布vlog(视频网络日志)作品,吸引了大量网友观看,陈结正是其中之一。

由于开塔吊的工作时间不固定,偶尔在家休息的陈结也开始研究起拍视频,并决定自己试一试。“有几个特别火的创作者会讲解怎么拍视频、如何获取收益,给当时作为新手的我带来很大动力。”陈结告诉记者,刚开始身边有很多人质疑自己做视频,更不敢在亲戚朋友面前拍,生怕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自己,后来才慢慢放开了胆子。

陈结开始用手机记录工地生活,以及和家人一起的生活细节、身边发生的趣事。随着拍摄渐入佳境,陈结也看到了视频创作带来的实际成效。“最开始视频的浏览量只有几十、几百,后来慢慢涨到几千,每天都能看到有实实在在的收益,钱多钱少无所谓,但这说明这不是骗人的。”

对80后代辉来说,让他印象深刻的视频创作者则是曾经火爆全网的“后舍男生”组合。“感觉平凡人也可以通过网络展示自己,让更多的人去看到他。那个时候就想自己尝试,但是没有条件。”代辉来自被称作“中国防水防潮之镇”的河南驻马店市高杨店镇,自己也从2010年就正式踏入建筑行业,成为一名防水工人。

组建家庭、孩子出生、买房装修……生活压力让代辉持续投入到工地务工。直到2019年5月,他看到国内自媒体创作爆发,便开始试着拍摄一些工作日常。“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慢慢普及,视频创作的条件和环境也更好了,平台也会有包括内容指导、选题、封面等方面的线上培训。”从那时起,代辉从未停止视频投稿,自己也慢慢成长为拥有近28万粉丝的视频创作者。

源于热爱,忠于坚持

在代辉看来,对于拍摄条件和设备有限的农民工而言,视频创作不仅仅需要平台扶持和创作者的兴趣,更需要创作者的坚持。“其实最开始拍视频的时候,我都不敢真人出镜,感觉很紧张。”代辉说,是粉丝发来的鼓励留言和关心,让他决定继续坚持下去,“拍的东西被别人关注和认可,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

对镜头的陌生感,也让陈结闹出过不少笑话。“刚开始不懂怎么拍,眼睛一直盯着屏幕里的自己看,后来才知道要盯着镜头。”除了要克服面对镜头的紧张,让陈结感到棘手的还有视频剪辑。仅有初中学历的他没有任何拍摄经验,身边更没有可以请教的人。为此,他开始在网上找教学视频,不断练习拍摄和剪辑技巧,视频内容也从单一地对着镜头讲话,逐渐增加了更多画面和元素。如今,他的设备也更加丰富,不仅有适合随手拍摄的手机,还有卡片相机、适合工地拍摄的运动相机,以及无人机、麦克风、三脚架等。

23岁的工地小伙陈江山面对镜头就自然了许多。去年3月,他凭借一则身穿工装弹奏古筝的视频迅速爆红,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热度过后,他回到青岛的工地踏实工作,只是在网络上更加辛勤地更新视频。“我现在也只靠一部手机完成创作,但在内容上会比以前更注意。”

除了年轻创作者,还有像“川哥”何川这样50多岁的农民工。在大儿子何松林的支持下,何川从2019年开始接触视频创作,并与儿子合理分工:他负责每天带着三脚架和相机去建筑工地拍摄,后期的剪辑、字幕等工作都交给何松林完成。

何川坦言:“拍摄并不轻松,用了半年时间才敢直视镜头,最开始也没有什么表情。就靠一天天努力坚持下来,硬生生靠时间去打磨。”

积累了两年出镜经验的何川,在内容策划方面也有了自己的想法。今年7月1日,何松林建议何川在拍摄时加入庆祝建党百年的内容,而当他拿到素材的时候,发现父亲带给自己更多“惊喜”。“他在工地找了21名工友,一起录了加油视频,还有统一的动作,我确实没有想到。”何松林认为,这是源于父亲自己对视频拍摄的喜爱,以及他向来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让更多人了解农民工群体

何松林告诉记者,许多粉丝都留言表示“川哥”的精神状态很好,给了大家很多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他还提到,如果没有拍视频,50多岁并且没有什么文化的父亲也没有机会去尝试新事物,更不会认识这么多粉丝朋友,“这其实也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

在代辉看来,“工地题材之前没有什么人拍,我只是凭借自己的一点点影响力,带着大家认识和了解农民工这个群体。”他仅有的设备,是用创作收益购买的一部价值2000元的手机,由于工地经常更换,视频内容也只能简单记录每天干了哪些活、吃了什么。但正是这些真实的内容,得到了粉丝的喜爱。“还有很多人留言自己父母也是农民工,看视频就想到了父母的不容易,很有共鸣。”

而代辉的头号粉丝就是在老家的妻子和儿女。“老婆会给我每期的视频点赞,孩子们想爸爸了也可以随时随地看视频。”对他自己来说,每天忙着拍摄和剪辑,也让工地生活变得更加充实。

对此,陈结也深有同感:“以前休息就是玩游戏、刷视频,现在就是成天琢磨怎么拍好自己的视频,学习制作更好看的内容。”塔吊司机的工作日常既吸引了很多同行留言打卡,提醒他在操作时多注意安全,也为不了解这个职业的网友提供了一个窗口。同时,他更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视频为家乡做点什么,让大家看到农村的变化。

陈江山则觉得,身为农民工自媒体创作者,也多了份责任:“现在干工地上的年轻人并不多,但是人一定要干一行、爱一行,而且农民工也可以有自己的爱好。”尽管经历过爆红,陈江山认为自己还有很多事情要学习和成长,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更多积极的影响。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二维码

责任编辑:肖天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
    公众号

  • 中工网微博
    公众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